塑化劑|14種日常用品含塑化劑 化學博士警告長期吸收可致癌
來源:晴報 /圖片:- /作者:晴報
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早前於Facebook發文談論塑化劑禍害,當中提及多個人體攝入塑化劑途徑,值得網民注意。當中涉及14種包括飯盒、塑膠容器等日常用品,值得大家注意。食安中心亦曾強調,塑化劑屬普遍存在於環境的污染物,難以完全避免接觸。要減少受塑化劑影響則可從3大方面著手。
14種物品塑化劑易被攝入人體





藥膏容器
K Kwong指自己每日都會使用關節修補軟膏,惟軟膏容器亦為軟膠製,每日使用可能令自己吸收塑化劑而不自知。但他亦指出該藥膏成份為水溶性,不會溶解太多油溶性的塑化劑。
杯麵餐盒
K Kwong指杯麵膠杯其實由發泡膠(聚苯乙烯/PS)製成,屬於油溶性,如杯麵內熱油令膠杯PS溶解就有可能被人「食落肚」。此外,外賣常見的飯盒、熱檸茶(有檸檬油)、熱奶茶(有奶脂)都有可能溶出PS,甚至令人每月可吃下1克聚苯乙烯。
女士用品容器
女士常用的化妝品、護膚品、洗頭水或沐浴露等容器大都以軟膠製。部分品質欠佳的容器所含的塑化劑就有可能被攝入人體。
軟膠製品
人造皮、膠拖鞋、運動鞋、瑜珈墊、BB玩具、手機套等軟膠製品,其實都含有一定份量的塑化劑,使用時亦有可能進入人體。
K Kwong指有研究顯示,人體吸收塑化劑或改變人類性別分別,部分塑化劑甚至屬於致癌物。但他亦強調塑化劑太過普遍,要完全避開是不切實際,建議消費者慎選較有名氣的品牌,對塑膠容器的品質要求一般較高,
「都係嗰句:『貴嘢未必好、平嘢唔慌好』。」
食安中心提3點遠離塑化劑禍害
香港食安中心指塑化劑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的污染物,無可避免會經由食物、水或皮膚與塑膠接觸等不同途徑少量攝入。人體可有效代謝及排出多種塑化劑,如希望進一步減少攝取量則可留意以下3點:
使用塑膠食物容器時,應遵從生產商的指示,特別是溫度限制和在微波爐和洗碗碟機使用的指示。
切勿使用 PVC 或用料不明的塑膠容器盛載油性或高溫食物,應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容器。
使用或重複使用玻璃瓶時,應確保油性食物不會與蓋口墊片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