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之後,還要減塑?全球永續下一個戰略重點:終結塑膠污染
來源:天下雜誌 /圖片:Shutterstock /作者:阮怡婷
2018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提出「終結塑膠」,今年地球日倡議主軸重返「塑膠」。
你以為這只是個讓品牌喊口號、漂綠的節日?三股國際間對塑膠污染的約束力正在改變這個進程。
全球塑膠污染多嚴重?
首先,來看全球塑膠生成有多快。據統計,過去10年人類製造的塑膠量,已超越20世紀、整整100年的生產量。人類每年平均製造超過3.8億噸塑膠。
若單看我們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塑膠袋」,2023年全球每分鐘約平均製造100萬個塑膠袋。最大的問題是,多數塑膠袋使用不到幾分鐘後就被丟棄,演變成數世紀消化不掉的垃圾。
第二,全球塑膠生產過剩、廢棄處理不及,已導致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最終進入海裡。按照目前成長率,2040年前全球塑膠污染量將翻倍,2060年前則是塑膠產量翻倍。
塑膠生產愈多,拋棄愈快,廢棄物處理愈不及。
按照目前發展軌跡,聯合國預測,企業若要承擔相關廢棄物的管理費用,到2040年,企業每年將面臨1000億美元的財務風險。
《全球塑膠公約》年底將定案
全球塑膠污染的討論已多年,2017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成立專家小組,開始針對消除海洋垃圾和塑膠污染,討論全球行動的可能性。
2022年3月,聯合國175國成員做出歷史性決議,通過終結塑膠污染、制定一項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這是《全球塑膠公約》的濫觴,兩年內舉辦五輪政府間談判,將在今年12月初,於韓國釜山進行最終回談判。
今年4月22日地球日再次聚焦在「塑膠」,正好呼應年底即將定案的《全球塑膠公約》。
這份被稱為《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可望促成全球永續發展從減碳進入減塑雙主軸。不僅2050年全球要達成淨零排放,還有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簡稱「60X40全球減塑」目標。
全球塑膠公約第四次談判緊接在地球日後,於加拿大渥太華展開。倒數第二次會議吸引3500人登記參與,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
由於《全球塑膠公約》旨在處理整個塑膠生命週期衍生出的問題。幾項有雄心的目標措施,如納入生產限制和逐步淘汰等,便遭到石化產品生產國反對,且堅持提出更多備選方案,導致審查草案從30頁倍增到70頁。
歐盟、英美日等60餘國,已表態支持2040年終結塑膠污染的立場。《全球塑膠公約》若定案,可預期的是,透過共識決提出的全球減塑目標,將驅動各國政府制定國家級計劃。
那這份國際性公約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經理許祥瑞認為,在國家層級上,締約國必須決定終結塑膠污染的國家目標,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員,當然無法置身事外;就國際供應鏈而言,將有愈來愈多企業受到客戶端要求,在塑膠製品的全生命週期裡,減少塑膠污染。
塑膠稅緊接著碳稅登場
除了即將通過的國際公約,不少國家已針對一次性塑膠包裝,祭出「塑膠稅」等相關措施。
最早的是歐盟,2021年開徵塑膠稅,按各國無法回收或繼續使用的廢棄塑膠包裝重量,向歐盟會員國徵收每公斤0.8歐元的分攤額,並授權會員國自己決定塑膠稅財源。
譬如法國、瑞典、比利時等,採不徵稅,而是另編列預算上繳歐盟;西班牙則自2023年起開徵塑膠稅,針對無法回收或再利用的塑膠,每噸徵收450歐元,國內外廠商均適用;立陶宛、荷蘭、盧森堡等,則選擇不課新稅,透過既有制度向塑膠課稅或收費。
已脫歐的英國,作為減塑先鋒,2022年開徵塑膠稅,針對再生塑料含量低於30%的塑膠包裝,課徵每噸約217英鎊。德國則預計在2025年開徵塑膠稅。美國國會也已提出《減量法案》,針對製造或進口一次性包裝的原生塑膠粒,每磅課徵0.2美元。
雖然各國針對塑膠收費的做法和進度不一致,但都是要規範「生產者責任」的延伸。許祥瑞表示,國內已有業者反映,歐盟客戶要求在塑膠包材添加一定比例的回收料,用以減稅。
醞釀中的塑膠揭露規範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趨勢是——來自品牌商要求、或自願性的塑膠揭露。
地球日前,國際碳揭露專案(CDP)執行長馬德拉公布,CDP已將塑膠問題納入全球揭露系統,2024年填答的企業將使用新版問卷,每家公司都有機會揭露塑膠相關數據。去年向CDP繳交報告的公司,佔全球市值的三分之二。
2023年CDP已先邀請3000家公司、總計市值約25兆美元,首次揭露塑膠相關數據,如組織對塑膠的依賴性、使用塑膠產生的風險評估等。馬德拉指出,這些公司、組織願意揭露塑膠資訊,表明組織營運正加強因應接下來的塑膠危機。
早在2018年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布《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後,全球前十大快速消費品牌已有過半簽署,包含雀巢、百事、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瑪氏食品和萊雅,每年同樣得更新包裝減塑的達標進度。
國內食品塑膠容器大廠金元福,九成業務以外銷為主,近年正逐漸提高再生料rPET的使用比例。金元福永續長郭哲宏表示,客戶要求揭露回收料使用比例是否逐年提升,或綠電使用佔比等,但仍以詢問產品的減碳效益為主。他觀察,除非已設定減塑目標,大多客戶對於因應塑膠目標還沒那麼積極。
這也與CDP收到的3000家公司報告結果相符:近半公司表示尚未設定塑膠目標,且不打算很快設定。僅三分之一公司已評估塑膠相關活動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這顯示目前全球塑膠行動,仍處於預熱啟動的階段。
全球行動預熱期,台灣可以怎麼做?
塑膠中心許祥瑞建議,產業界應從以下四項原則著手:
(一)統計初級塑膠聚合物的使用量,包含部分受關注的化學品;(二)避免使用問題塑膠產品,如壽命短的一次性塑膠產品、以及有意添加的微塑膠;(三)產品設計減少不必要使用的塑料,多採取重複使用、再填充和維修,使用再生塑膠成分,或塑膠產品封閉式回收設計;(四)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包含使用階段和廢棄管理。
「早做比晚做好,」郭哲宏說。2022年底台灣開放rPET可用於食品接觸包材後,金元福早已佈局再生料,成為業界第一家提供rPET食品容器進入賣場通路的廠商。近年來,金元福持續增加rPET使用比例,根據其2022年報告書顯示,rPET產品佔比已達約13.2%。
在國際品牌要求使用再生料的推動下,全球再生料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雖然金元福必須承擔較高的使用成本,但郭哲宏樂觀表示,高回收利潤能促使投資,未來再生料產能擴增,成本自然下降。「讓原本洩漏到環境的廢棄物再次回到生產製造體系,才能降低環境衝擊,」他說。
根據市調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統計,2020年全球PET瓶回收率約54%,隨後持續攀升至2023年達57%,推測2025年將突破6成。
遠東新認為,聚酯產業約三分之一應用產品為寶特瓶,其回收再製已成熟,另三分之二應用在紡織品。若能開發出具商業價值的紡織品回收技術,有機會解決龐大的再生塑料需求。
遠東新正全力發展廢棄紡織品回收技術,包含以化學回收方法,處理廢棄的混紡織品。預計2024年將建置完先導工廠,持續朝商業化發展。(責任編輯: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