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莓果為何扯上A型肝炎?

來源:康健 /圖片:Unsplash /作者:林雅恩 ·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Unsplash

食藥署發布好市多冷凍莓果下架回收的新聞,著實嚇壞不少民眾,賣出的1.7萬公斤(約9,392包)可能受A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冷凍莓果,已被多少人吃下肚?其中會不會有體質脆弱的孩童、長者或免疫不全的人受害?以後還能不能吃冷凍莓果?這些食物安全與選擇的種種問題,似乎已變成每個家庭和餐飲供應商擔心的隱憂。

即食水果的污染事件國際早有先例

到底A型肝炎是如何進到包裝好的冷凍莓果包?其實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13年已有先例

當時美國Costco好市多商店販售來自供應商湯森的冷凍莓果組合包,感染了至少162人的A型肝炎病毒。當時調查發現,水果組合包中受污染的番石榴籽來自土耳其。同年,歐洲也至少有1,444人因食用冷凍莓果組合包而感染A型肝炎病毒。

這次的食品污染下架事件,起源於去年2022年底,在美國、紐西蘭因為有不少民眾同時回報感染A型肝炎,而受到相關主管機關單位的重視展開調查,才發現罪魁禍首原來是冷凍莓果包,而且大部分是來自於同一家上述的供應商。

冷凍莓果食安問題不是第一次發生。圖片來源 / Unsplash

包裝食品的2大關鍵污染途徑

根據美國及紐西蘭調查過去包裝食品污染的歷史事件來看,無論是被大腸桿菌污染的蘋果汁、或是帶有A型肝炎病毒的冷凍莓果,大多經由兩種途徑進到包裝好的食品中:

  1. 食品加工廠人員衛生管理不佳:A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被感染個案的排泄物,若食品生產線上的員工如廁後未做好確實洗手、勤更換手套口罩等個人衛生管理,或是生產工廠的環境控管不佳,蚊蠅、昆蟲變成細菌病毒的傳播者,就很容易污染到生產線上食物。

  2. 灌溉或洗滌食材作物的水源問題:食品工廠附近上下游的水源管理,也通常是造成衛生安全的隱憂。像是美國多年前帶有大腸桿菌的問題蘋果汁事件,就是因為受到加工廠上游的牛隻畜牧場廢水而污染。

食品工廠的控管流程經過多方把關,理應大大提高食品安全衛生。圖片來源 / Unsplash

食品工廠的控管流程,邏輯上來說並沒有比火箭科學複雜,但近20年來產地到餐桌的食物生態鏈發展愈來愈複雜,一包交到消費者手上的冷凍莓果,可能在智利或加拿大的農園生長,在美國分裝後再運到墨西哥做冷凍包裝,然後再經過世界各地的轉運站,批發包裝變成運送包裝再變成消費者友善的包裝方式,這樣經過好幾個國家、十幾個處理廠、加工廠、包裝廠、集中派遣廠的過程、以及無以計數工作人員的手,這樣全球運輸便利的成果,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衛生風險。

冷凍水果還能吃嗎?

有不少人會問,冷凍溫度那麼低,難道不會殺死病毒或細菌嗎?從微生物學上來看,要殺死大部分的病菌,至少需要加熱到60℃以上。而低於5℃以下的方式,只能讓病菌進入不活化的狀況(inactivated),也就是讓病菌休眠無作用。一旦溫度回溫至5~60℃之間,病菌就會再次活化而造成感染的風險。

這次食安事件給我們的省思,除了洗刷「進口不一定就是最佳選擇」的印象,也再次提醒我們勤洗手、了解食物溯源、知道怎麼看「食品從哪裡來」的重要性。莓果食物的確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但在如何確保食物源頭和加工衛生安全的議題上,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更需要關心這些過程,並扮演監督及倡議的聰明角色。因此,未來冷凍水果能不能吃,其實要靠你我是不是能更主動地要求廠商提供食物溯源的資訊、更能分辨食物廠商品牌的口碑和品管、以及更能選擇在乎安全與永續的餐飲業者及食品業者。

國內有三章一Q的機制可以協助消費者做基本判斷,但進口食物又要怎麼分辨?這些可能都是身為消費者的你我需要關心的議題,才能漸漸以市場機制排除食品界的歪瓜劣棗。

為確保食物源頭及加工衛生安全,消費者也應該主動要求廠商追溯食物資訊,選擇安全永續的業者。圖片來源 / Unsplash

食安危機可引導的食農教育議題

提供食農教育人員,透過本次食安事件來做食農教育議題討論,讓我們一起從食物和全球供應鏈的角度,引導大家對食農教育的重視。

  • 生產與環境:加工流程安全、環境交叉感染、進口包裝食品碳足跡。

  • 健康與消費:A型肝炎如何從飲食防治、食品衛生安全。

  • 文化與習慣:台灣人吃莓果的各種方式。

(本文作者為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營養師林雅恩)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