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鍋刮傷捨不得換?研究: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2到7倍恐致癌
北醫研究顯示,國人體內部分塑化劑含量高於歐美2到7倍,且兒童及少年體內濃度又比成人更高。由於塑化劑代謝出體外所需時間不長、只需要幾天,結果顯示民眾日常在塑化劑的暴露非常普遍。塑化劑又稱被為「環境荷爾蒙」,易影響性荷爾蒙、甲狀腺素、胰島素等正常荷爾蒙作用,尤其是對生殖系統方面,例如降低睪丸功能、干擾月經週期、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增加不孕與癌症風險。
外食是現代人日常,當心吃進過多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導致多種疾病上身。北醫研究顯示,國人體內部分塑化劑含量高於歐美2到7倍,且兒少體內濃度又比成人更高。
每年的6月7日為世界食品安全日,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今天上午舉辦衛教記者會致詞指出,今年主題為「Food safety: prepare for the unexpected」,意思就是要食品安全防範於未然。
謝榮鴻舉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字,說明食品安全重要性,每年全世界有1/10的人口因食物污染而罹病;超過200種疾病是因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40%的食源性疾病(俗稱食物中毒),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童。
塑化劑又稱「環境荷爾蒙」,恐干擾兒童發育、增加不孕與癌症風險
北醫食品安全系副教授廖凱威簡報指出,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又稱為「環境荷爾蒙」,易影響性荷爾蒙、甲狀腺素、胰島素等正常荷爾蒙作用,尤其是對生殖系統方面,例如降低睪丸功能、干擾月經週期、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增加不孕與癌症風險。
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後,北醫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調查研究,發現在事件2年後、2013到2016年間,全國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代謝物濃度,仍高於許多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美國、加拿大,且18歲以下孩童又高於成人。
廖凱威表示,塑化劑代謝物有很多種,以其中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為先進國家的2到7倍,由於塑化劑代謝出體外所需時間不長、只需要幾天,結果顯示民眾日常在塑化劑的暴露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