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分解出塑膠微粒是否會傳播病毒? 國內專家這樣說
塑膠製品充斥人類生活,分解後形成的塑膠顆粒更是無所不在,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塑膠顆粒恐影響人類健康,其中顆粒較小的塑膠微粒,於人體一生中更可能累積高達數千顆以上。新冠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殊不知口罩分解後也會形成塑膠微粒,國外專家認為,口罩的塑膠微粒可能成為病毒載體,讓病毒持續傳播。國內專家表示,口罩塑膠微粒是否成為病毒載體,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但提醒國人丟棄口罩時,最好要丟入垃圾袋,勿隨意丟棄。
塑膠微粒對環境與生物造成的危害近來受到重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特別邀請國內研究塑膠微粒對人體影響的毒理學專家舉辦「塑膠微粒研究證據」線上記者會,教導民眾如何看待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的議題。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表示,塑膠顆粒分為塑膠微粒及塑膠奈米,塑膠顆粒可以透過皮膚、呼吸、食入等方式進入人體,此問題已是全球性問題,各國必須共同解決,其也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密切相關,包含人類健康、水資源衛生、海洋生態等議題。
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助理教授李宥萱說,依環保團體艾倫麥克阿瑟研究指出,全球每年生產3億噸塑膠,其中有500萬至1300萬噸塑膠垃圾碎屑漂到海洋中,而被海鳥、魚類等其他生物吃下。此外,塑膠微粒也可能存在於用塑膠包裝的食材中。
令人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一次性醫療產品需求大增,李宥萱說,依國際統計指出,全球每月約使用1940億個一次性口罩和手套,而有研究發現,口罩老化會向環境釋放數十億個塑膠微粒,有專家認為,口罩塑膠微粒可能成為病毒載體而進行傳播,如使用過的口罩丟在捷運站垃圾桶,是否成為延長病毒存活的載體,不是十分清楚,此為未來研究方向,目前尚未證實及下定論。
李宥萱說,近期許多國際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上,塑膠微粒會影響小鼠精子數量及質量導致生殖毒性,也會引起肝臟發炎,影響肝臟代謝。甚至有專家利用小鼠排泄塑膠微粒的速度,推估人體一生中可能累積高達數千顆以上的塑膠微粒。但目前在評估微米或奈米級塑膠微粒對人類的風險,可用的數據非常有限,必須有更好的測試方式,才能評估。
李宥萱指出,由於實際環境的塑膠碎片種類很多,且目前對於塑膠微粒暴露造成的人體健康風險仍缺乏許多資料,包括人類暴露的濃度資料及塑膠微粒在人體中的毒性效應等,不過現有的毒理實驗資料,仍可以作為評估人類危害風險的初步依據。
邱惠雯表示,進行有關塑膠顆粒的毒理學研究,是希望透過研究了解,當塑膠顆粒在高曝露情形下,對細胞、組織造成何種影響,而研究時多使用濃度較高的塑膠顆粒,但這與在正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濃度是否一致,這是一大問號,因此人體暴露的濃度不一定和動物實驗畫上等號。雖然目前環境塑膠顆粒暴露與一般族群健康危害相關性仍需更多研究,仍建議民眾應減少使用塑膠產品,而許多國家已經限制或減少塑膠製品。